氣相凍存是實驗室中常見的保存樣本方法,尤其是在生物樣本、細胞系和組織樣本的長期保存過程中。然而,氣相凍存過程中常見的錯誤會導致樣本質量下降,甚至損害實驗結果。氣相凍存應嚴格遵循標準化操作步驟,任何細微的偏差都可能影響到樣本的穩定性。很多實驗室在凍存過程中存在一些常見的錯誤,如凍存溫度不穩定、凍存時間過長、樣本容器選擇不當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樣本保存效果。
溫度不穩定
凍存過程中的溫度管理至關重要。對于氣相凍存,樣本必須暴露于液氮的氣相層,溫度應保持在-150°C左右。如果凍存溫度不穩定,樣本就容易遭遇解凍或凍融循環,這會嚴重影響細胞、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在氣相凍存過程中,液氮罐的氣相溫度應保持在-150°C到-180°C之間。研究發現,溫度波動大于5°C會對細胞生物活性造成影響,甚至導致細胞死亡。例如,如果樣本被存放在液氮罐的液相部分或接觸到液氮,溫度達到-196°C,雖然這個溫度低,但會對樣本造成過度冷凍,增加細胞膜的損傷。
為了確保氣相凍存過程中溫度的穩定性,液氮罐應該定期檢查,確保沒有液氮泄漏或蒸發過快。液氮罐中的液氮應保持在50%至70%之間的液位,避免因液氮蒸發過快導致溫度變化。定期記錄液氮罐內部氣相溫度,以便發現潛在的溫度波動。
凍存時間過長
凍存時間過長也是氣相凍存中的常見錯誤。在許多實驗室中,樣本被凍存多年,甚至超過了推薦的保存期限。這種過度凍存可能導致細胞和組織的逐漸退化。一般來說,生物樣本的最佳保存期限為3至5年,超過這個期限后,樣本的生物活性和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盡管液氮提供了極低的溫度,有效防止了大多數微生物和酶的活動,但細胞膜和分子結構會在長期凍存中逐漸降解。
一些研究表明,凍存時間超過5年后,細胞內的DNA可能會發生損傷,導致遺傳信息的丟失或突變。在凍存過程中,樣本不僅僅要考慮時間因素,還應注意在凍存前對樣本進行質量評估,確保在凍存后能夠保持較高的活性。例如,在凍存細胞系時,通常會在3到6個月內進行質量檢測,確保細胞不受凍存時間過長的影響。
不當的樣本容器
選擇合適的樣本容器是氣相凍存中非常關鍵的環節。不適合的容器會導致樣本無法有效保存,甚至可能在凍存過程中損壞樣本。常見的錯誤包括使用不耐低溫的塑料容器、使用容量過大的容器等。
根據研究,氣相凍存樣本容器應選用材質為醫用級不銹鋼或特制的耐低溫塑料容器。不同類型的樣本對容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對于細胞和組織樣本,推薦使用加厚型、耐低溫的冷凍管,標明-196°C耐受范圍。如果使用普通塑料瓶進行凍存,可能會因為塑料在低溫下脆化而導致容器破裂,從而影響樣本。
此外,樣本容器的容量也要適當。如果容器的容量過大,氣體循環不充分,樣本的凍結速度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凍存效果差。容器過小,樣本量不足,也會影響凍存的穩定性。一般來說,細胞樣本應使用1.5ml、2ml或5ml的小型凍存管,避免容器過大導致凍存效率降低。
未進行適當的凍存前處理
凍存前處理對樣本的保存效果至關重要,尤其是對細胞和組織樣本。如果樣本沒有經過適當的預處理,可能會在凍存過程中出現冰晶損傷。凍存細胞時,通常需要加入保護劑,如二甲基亞硫酰胺(DMSO)或甘油,來防止水分結冰時形成冰晶,破壞細胞結構。使用2D或3D冷凍保護劑進行凍存處理時,應嚴格控制保護劑的濃度。
細胞凍存時,保護劑的濃度一般為10%的DMSO。不同類型的細胞對保護劑的敏感度不同,過高或過低的濃度都可能對細胞造成損害。凍存過程中,冷凍速度也非常重要。細胞樣本應該在-1°C到-3°C每分鐘的速度下逐漸冷凍至-80°C,然后再轉移到液氮氣相層進行長期保存。
凍存后未進行適當的存儲和標簽管理
凍存后的樣本需要進行合適的存儲和標簽管理。在許多實驗室中,凍存樣本的管理并不規范,導致樣本信息混亂或無法快速找到所需的樣本。為避免這種情況,應對每個樣本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標簽標識,標明凍存日期、樣本類型、處理方法等關鍵信息。標記應清晰且持久,使用專門的凍存標簽紙,避免標簽脫落或信息模糊。
在存儲方面,凍存樣本應存放在專門的液氮罐或冷凍庫中,避免頻繁開關凍存設備。樣本應按類別分類存放,以便取用時方便查找。